文博研究

试论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保护中的作用

        摘要:博物馆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传统文化保护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博物馆与传统文化保护的辩证关系,指出博物馆如何在传统文化保护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作用。



        博物馆被誉为人类文明菁华的宝库,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积淀。二者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但不完全重叠,即博物馆不只是接收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不全被博物馆所涵盖。

传承、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责任,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保护的主力军,理应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试从博物馆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博物馆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路径,在保护传统文化中发展博物馆事业,在发展博物馆事业中保护好传统文化,二者相互促进、共生共存。

        一、博物馆是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语“缪斯庵”,它是祭祀希腊女神缪斯的祭坛和神殿,英文为Museum,意为“缪斯的遗产”。19世纪中叶,西方博物馆的形式和理念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创办博物馆也成为19世纪末中国维新志士提倡“开民智”的重要措施。南通博物苑正是清末状元张謇在家乡开展“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实践的成果。因选址于南通城东南濠河之滨,其內广植名木花草,并有亭台水榭而被定名为“博物苑”。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自20世纪初的1905年张骞创建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博物馆的种类繁多,有历史、考古、艺术、文化名人、医药、体育、自然、科技、军事等等,五花八门,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社会历史类博物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艺术类博物馆。据上世纪80年代的统计资料,世界博物馆约有三万六千多座,欧洲和美洲就占三万余座。据2005年统计,中国各类博物馆约有2300多座,主要分布在京、津、沪、粤和中原地区。

虽然博物馆的种类不一,但博物馆的发展已无法以一种静态、封闭、自圆的形式存在,博物馆的功能也不仅只有典藏、展示、教育、休闲而已,反而需要主动与地方、社区、民众做文化的串连,资源分享,呈现博物馆全方貌,并担纲起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博物馆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博物馆已成了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弘扬民族文化,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独特的重大作用。在当代,博物馆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城市历史积淀、综合经济实力和文化品位的标志。

现在博物馆的功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亚太博协主席张仁卿认为,博物馆承担人类价值观。他强调指出,博物馆不仅教育公众,也教育决策部门,社会和文化决策部门必须给予博物馆以正确的定位。人类造成的环境变化不仅影响自然的文化遗迹及其环境,而且还影响到该特定文化存在的基础本身。特别是在亚洲,经济发展是政府规划中的头等大事,迅速的工业化过程常常与历史遗迹保护工作发生冲突。由此看来,当代博物馆的作用要比过去复杂得多。过去的展览会和研究通常主要重视有形的物品,现在人们需要更多地注意无形的人类价值观念,更加坚定地把它作为博物馆活动的最基本方面继续加以开展。意大利托斯卡纳文化遗产部长认为,博物馆是本地荣誉,拥有一座博物馆是当地城镇和乡村的一个荣誉。在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普纳姆20年来对意大利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表现的调查中,托斯卡纳地区以及意大利中北部地区表现最佳,这说明这些地区人们有共同参与城镇生活的古老传统。托斯卡纳区文化遗产部部长简·布鲁诺·拉维尼称,1950年之后,随着该区域城市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博物馆的不断涌现不仅仅是由于经济的因素,更证明了托斯卡纳地方社团所保留的东西与文化史及承载集体记忆和当代特征的历史遗迹之间关系的性质。这种将“社会资本”保护和传承给后代的做法,在当地被认为是一种公民责任。这场导致很多新博物馆开张的运动可被看作是公民平民意识的积极体现,是一种要维护社区生活设施的愿望的体现。博物馆保护并发展了城镇和它的居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如果这种关系丢失,博物馆仅仅成为一个旅游景点,那么,博物馆将失去它在几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所承载的社会功能。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会章》第三条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为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1979年,我国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颁布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提出:“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上可知,博物馆是一个宣传教育机构,是国家的重要文化设施和公共设施,同时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的多少与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之一。

        二、传统文化及其保护是博物馆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源泉

虽然博物馆的种类繁多,名称不一,但是其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收藏保护功能;一是史料研究功能;三是教育、宣传功能。如果说收藏功能是基础,研究功能是提高,那么教育、宣传功能就是博物馆的展示,主要表现形式有展览、学术交流、出版报纸、广播电视等等,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博物馆三个功能关系密切,互相促进。博物馆的这些功能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利互惠的辩证依托关系。一方面,博物馆能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基地和载体,互相补充;同时传统文化又丰富了博物馆的内容和拓宽了经营渠道,互利互惠。

        1、传统文化丰富了博物馆的内容。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神话、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风俗、民居、服饰、器皿、民族体育活动等,犹如一座熠熠生辉的巨大宝库,成为中华各民族团结的象征和联系世界的桥梁。中国已经加入了有关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这就要求我们意识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所有文化机构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从而在文化遗产的创作、保护、保存和创新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丰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博物馆正好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尤其是在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在缔造祖国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抢救、搜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民族文物,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任务。传统意义的博物馆文化的构成是以实物为基础的博物馆藏品通过陈列展示而构筑的历史记忆。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博物馆应该为人类生活、人类社会合理和谐的秩序提供文化意义上的论证,也即提供表征人类文明进程和生存理想的历史演进,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构成和思维方式。它不仅肩负着为公众传播历史与文明的使命,同时,着眼于现实与未来,它还肩负着为人类社会塑造未来的使命。

因此,博物馆是抢救、搜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民族文物,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文化事业机构,是宣传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是系统研究展示各民族文化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保护传统民族文化遗产起着特殊的作用。首先,作为民族文化遗产收藏保管、展览宣传和研究利用的场所,各博物馆收藏的民族文化遗产,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有形的文化遗产,也包含着大量无形文化遗产的因素。其次,博物馆是抢救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再次,博物馆是宣传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最后,民族博物馆是从事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的摇篮。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支持国际间在民间冲突或武装冲突后文化遗产保存与重建的和平作用,2002年发起并率先签署了国际上第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性博物馆公约——《上海宪章》。这将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传统文化拓宽了博物馆的经营之道。一方面,博物馆的数量众多,门类丰富。资料显示,截至2000年,仅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就达1384所,加上由其他部门及民间兴办的博物馆,总数已达2300余所。这些博物馆门类丰富,竞相辉映。另一方面,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博物馆相继落成开放,如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它们拥有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科研人员,拥有现代化的文物保护设施,其中有不少文物藏品的保护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博物馆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中国博物馆与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差距,也为其他地区和部门博物馆建设树立了榜样,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地位尚不相称。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博物馆的盘活与发展成为博物馆界日益重要的课题。利用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来充实和整合博物馆的经营,不失为一条好路子。丽江纳西东巴文化博物馆以纳西族东巴文化为特色,包括历史、自然、艺术在内在的综合性民族民俗博物馆。丽江纳西东巴文化博物馆充分发挥丽江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国家著名风景名胜区和对外开放城市的优势,以灿烂的东巴文化为特色,围绕黑龙潭多组古建筑群,开办大型东巴文物展览,展示东巴民俗场景和东巴舞蹈,开发现有博物馆近万件文物资料,全面展现丽江历史文化内涵,配合东巴文化研究所建立东巴文化学校,创办《纳西东巴文化报》(中、英文版),建立东巴文化文物商店,形成东巴文化文物收藏、研究、宣传、教育和民族民俗风情专线,使之成为丽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丽江无烟工业的重要项目之一,也使博物馆实现了灵活经营。

        三、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保护中的作用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文化与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加快融合甚至一体化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新世纪的经济就是“文化经济”。所谓“文化经济”是指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经济和能使实物经济增加文化附加值的经济。这两种经济形式构成了文化经济的具体内涵。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必将成为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的积极参与者,成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工具。在文化经济时代的博物馆,一方面,社会的开放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博物馆必须适应社会和公众的多种文化需求,树立开放式博物馆的理念;另一方面,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博物馆从国家和地方财政得到的投入相比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言相对减少,博物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加重视增加收入和市场营销,意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附加值高的特点,正符合了文化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重复开发和不断变换的特点又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一。而博物馆要实现这种发展,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各地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充实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向社会与公众提供包括服务与信息在内的多元化文化产品,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延绵不绝的动力。

        1、充分发挥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保护中主力军的作用。传统文化保护,方式自然多种多样,但博物馆无疑是其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不仅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更是“一所大学校”,“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强调了博物馆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更是要求我们把博物馆按照殿堂、大学校的标准来建设,要求之严、标准之高可见一斑。博物馆应在文化保护中发挥梁柱作用,肩负起保护传统文化的重任。

        2、充分发掘博物馆蕴藏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要认清传统文化资源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对其进行充分合理的收藏、保护和开发利用。博物馆是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应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整合,并根据自己的资源,形成特色产业,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变成学术成果和旅游观光资源,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路子。

        3、创建生态博物馆,保护原生态的民族传统文化。生态博物馆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创新的文化景观保护与展示方式,其基本理念是以生态学为基础,以特定地域某一特定群体的全部文化内涵为展示内容。与传统博物馆相比,其最明显的创新在于,它以社区为基础,以就地保护的方式进行原生态状况下的“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中国挪威合作项目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是中国和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是以“长角苗”民族文化景观为特征,由12个相连的苗族山区村寨组成。馆区自开放以来已接待了大量的参观游览者,在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社会展示功能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各具特色,如果能加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必将能走出一条很好的路子来。

        4、利用现代网络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是一种适合于大众传播的现代技术的应用性工具。虚拟数字博物馆与普通博物馆不同之处在于,普通博物馆仅仅是静态藏品的展示,而数字博物馆可以利用影视、声音和图片等对民间工艺制作过程的进行动态的展示,使大众对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有一个充分地立体地整体地把握和了解,增强了观赏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就拿民间的手工造纸工艺来说,这种工艺是老百姓中间代代相传承的,很难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将其完整地形象地记录下来,我们可以将这种工艺进行提炼总结,产生一套数字化的技术程序,通过三维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

        总之,只有充分地、深刻地认识博物馆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和发挥博物馆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中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孔海燕.我国博物馆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04 ,(5)

[2]刘沛林等.生态博物馆理念及其在少数民族社区景观保护中的作用——以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2)

[3]李于昆.生态博物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文化研究, 2005,(1)

[4]黄大义.谈博物馆的功能及其发展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2003,(6)

[5]游雪晴.科技视点:文化遗产在数字博物馆闪光[J].科技日报,2004-3-16

[6]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李文儒.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版权所有:宜昌市裕孝家庭博物馆 公司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集锦路6号河心公园 备案号:鄂ICP备202301135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