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上旬,家博馆馆长袁裕校,准备穿着一双布鞋去参加首届“湖北民间文艺杜鹃花奖”,馆内及送行人员纳闷了:怎么穿布鞋到省城领奖?这双鞋的背后有什么故事?
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采访。
万师说,在30多年前,她才20多岁时,经常给她的老母亲做鞋子。
“我先用浆糊将布匹一层层粘在木板上,等干后剪成鞋样,锁边,用针线一针一针的纳鞋底;鞋帮是灯芯绒,或其他布匹等。利用业余时间做,大约一双鞋大约需要一个星期左右。”万师傅回忆说。
这样的鞋,穿着轻便、舒适。由于做的较多,他母亲传不完。
今年1月份,万师傅在与袁馆长闲聊时,得知他很留恋穿过去人工做的布鞋。于是,心领神会的万师傅,把家中母亲没穿完的一双布鞋带来了。
有一天,袁馆长十分高兴地拿出来试穿。开始穿,不管怎么用力,也穿不进去。万师傅也来帮忙用力,还是穿不上。这时,万师傅想到了过去曾使用过的海杷子(用铜仿照脚后根凸凹形状)。第二天,万师傅用这个海杷子才轻易地穿上。
“穿着这双鞋舒服极了,把我带到了童年的回忆。”袁馆长深情的回忆说。
袁馆长告诉笔者,在五、六十年代,由于物质的匮乏,加上家庭的贫困,开始穿的是父母用草类,或穿不穿的布料打成的草鞋,或布草鞋。即使有一双布鞋,那有只能过年,或走人家才能穿。不穿了,就洗干净后挂在墙壁上,或放在箱子里。那时,我们很盼望走人家。因为可以穿上新布鞋。
“这几天怎么没穿了?”笔者忍不住的问。
“舍不得穿。我打算把它放在博物馆里。”袁馆长认真的说。
据介绍,良好的家风,促就了袁馆长良好的人生品质,并将其传他的女儿及袁氏族人。
“他认真践行,并教育我们学习祖辈“捡的”精神,凡是用过的东西不扔掉;凡是能利用的就尽量利用。”袁馆长的女儿袁伊轩对笔者如是说。”
馆长深知,布鞋,在中国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考证,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2009年,“千层底手工布鞋制作技艺”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将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保护起来。如今,布鞋正在时尚转普普通通的鞋,而是艰辛地收藏,并在这种民间文化的道路上守望着。
摘自《家博》2024年第01期总第2期
万忠泽
版权所有:宜昌市裕孝家庭博物馆 公司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集锦路6号河心公园 备案号:鄂ICP备2023011357号-1